
如果重回高中时代,我想……| 6位鼎石校友如是说
很多年后,再次回望自己的中学时代,你最怀念的会是什么?
是运动场上的奔跑?是独立完成的一个项目?是和老师之间的一次畅谈?还是同龄人之间的彼此鼓励?
中学时代是我们探索知识、发展人格、建立自我的重要阶段,回顾、梳理那段时光,
不仅是反思自己成长过程的机会,也能给更多中学阶段的学弟学妹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每一年,鼎石都会邀请不同届的毕业生回到鼎石校园,与鼎石社区分享他/她们对中学时代的回顾和感悟。或许,没有特定的学习方法和成长方式,但是,从他/她们的分享中,
我们能看到成长背后一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和本真的感受。
1月5日,鼎石邀请到2020届毕业生范若禹、冯依茗;2021届毕业生赵雪芙;2022届毕业生何俊实和2023届毕业生赵卓晨、郑茗月为鼎石社区带来了一次对于中学时代的梳理和反思,他/她们就家长和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提供了自己的视角和见解。
在此,我们摘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回答呈现给大家,或许能引发一些讨论和思考。
&苍产蝉辫;顿笔阶段如何选课?
蒋小波老师 很多家长都很关心进入DP阶段以后的选课问题,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当初你们进入DP阶段的选课策略?
●赵卓晨 刚进入DP阶段时,我也没有想好未来要学习什么专业,只是想往理科方面发展。当时的我总想设定一套完美的选课方案:选哪些课、如何搭配才是最好的选择,才最有利于大学的申请。但是现在回头再看,我认为没有必要有这样的想法。鼎石提供的选择很多,我们可以勇敢去尝试自己想选的课程,也可以选一些自己擅长的课程。实在不行还有机会换课,所以要勇于去尝试,不需要太焦虑。
●冯依茗 我认为IBDP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每门课都在教授不同的技能,无论是什么课程,我们最终学习的都是一种能力和方法。所以,不一定选择了一门课,就要跟随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以我为例,虽然当初我选择了化学高级课程,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化学。尽管如此,我也不觉得DP这两年的时间被浪费了,我还是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如何利用鼎石的资源?
蒋小波老师 刚才也有同学提到了鼎石提供的资源,那么,当时的你们是如何去利用鼎石的各种资源的?鼎石哪些方面的资源给了你们比较大的支持和帮助?
●范若禹 鼎石的KAP(鼎石活动项目)是一个很好的资源。鼎石KAP的种类很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去探索自己的兴趣。我当时投入了很多时间在鼎石排球队和女子领导力俱乐部,这两个项目对我产生的影响很大。
| 鼎石丰富的KAP课
另外,鼎石的寄宿生活也对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我最怀念的高中生活是和鼎石不同的寄宿家长之间的交流。因为我家不在北京,所以周末我基本都留在宿舍。我当时的寄宿家长沉畅老师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宿舍看我,还带着她的孩子和我一起玩。
●郑茗月 鼎石升学辅导办公室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尤其是到11年级和申请季,我会很主动地和升学辅导办公室的老师见面交流。我当时的大学升学辅导老师是蒋小波老师,我会频繁预约和蒋老师见面的时间,和他讨论我的择校方向、兴趣、我的分数和不同大学的匹配度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主动争取到的机会和资源。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大学?
蒋小波老师 谈到申请大学,我想问问各位同学,当初的你们是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大学的?在经历了一段大学生活之后,你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赵雪芙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考虑如果5年后或者10年后自己后悔了怎么办。在充分考虑之后,当下最想选择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何俊实 选择哪所学校最适合自己,首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如何充分地了解自己呢?我认为为不同大学写申请文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在文书中,我们梳理自己做过的事情,梳理自己的性格,梳理自己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等等。
其实我当时想申请芝加哥大学,我妈妈建议我可以尝试申请耶鲁大学,当我深入研究了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性格的确很适合耶鲁,所以我就打算去尝试一下。
如果你还不够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一定要多问问身边的人,多去思考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下能激发出最好的自己。
蒋小波老师 我来总结一下:第一,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时,一定要关注当下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必考虑太多其他因素和未来的变化;第二,把了解大学的过程当作一个反思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第三,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其实,大学的申请和选择绝对不是一个与大学排名的匹配,而是一个和自己的气质、性格、特色相互寻找和对接的过程。
如果回到高中……
蒋小波老师 现在让时光倒流一下,如果能回到高中阶段,有哪些事情你们会坚持做得更加深入,有哪些事情你们会避免或者会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做?
●范若禹 我现在学习的专业是应用数学和经济学,在之后的十年,我可能都会做经济相关的学术研究。但是其实在DP阶段,我最不喜欢科目之一就是经济课。如果能回到DP阶段,我可能会试图让自己找到经济课某一个自己喜欢的点,而不是不带感情地麻木地去学习这门课,以为自己以后反正再也不会去学习这门课程了。
在顿笔阶段我们只能探索到某个学科的一部分内容,当下不喜欢某个学科,不代表我们以后也不会喜欢。所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试着找到一门课的乐趣再去学习是很重要的。
●冯依茗 现在回头再看,我认为DP阶段的自己有点用力过猛。当时我选择了数学、物理和化学的高级课程,写实验报告写到怀疑人生。在大学我选择了工程专业,就是因为我更想去做一些实践,而不是写实验报告。但是在大学,我又慢慢找回了我对物理的兴趣。大学会有很多机会让我们去探索自己,所以不一定要在高中阶段就对某一门学科进行非常深入地钻研。
如果能回到顿笔阶段,我希望自己的探索范围能再广阔一点,比如可以选择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如果未来我们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某一个领域的相关问题,那么在高中阶段,为什么不让自己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呢?
如何释放压力?
蒋小波老师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压力。在高中阶段遇到压力时,你们会如何缓解?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分享给鼎石现在的学生?
●赵雪芙 在高中时我和鼎石学生发展中心的心理辅导老师有非常深刻的沟通和交流。对我来说,学生发展中心是一个很安全,又很包容的空间。因此我有了可以倾诉的对象。心理老师或许不会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建议,但是对我来说,这是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何俊实 我比较幸运,可以参加一项自己非常喜欢,同时又可以帮助我释放压力的运动——篮球。我一直非常庆幸我参加了鼎石的篮球队,在这里,我结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我还记得12年级大考时,我们复习完功课,和十几个朋友一起去体育馆换上球鞋,打百分大战,然后晚上一起去食堂吃饭,再回宿舍聊聊天。回想起那段生活,我觉得很快乐。
蒋小波老师 从校友们的分享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大学申请很重要,但这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很多时候,家长们过度强调大学申请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们在除课业之外的不同领域里的探索,使得他/她们的发展更加健康和成熟。
另外,就像大家分享的那样,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空间。这个空间可能在家里,可能在学校,也可能在网络上。无论在哪里,家长们要允许这样的空间存在。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重新积蓄自己的能量并继续前行。
高中与大学的联结
蒋小波老师 刚才校友们也提到了鼎石在不同方面给予的支持,家长们提出的下一个问题是,从学业、社交、生活技能等方面来说,鼎石的教育为你们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建立了什么样的联结和准备?
●赵卓晨 在大学,我们需要做一些持续长时间的大项目。在学期初,教授会把项目布置给我们,我们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那么,我们就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第一个月做什么,第二个月做什么……在鼎石,我们有非常类似的经历。无论是CAS(创造、活动与服务)还是EE(专题论文),从构思到实践,老师都会给我们比较长的时间来准备。而在鼎石培养的这种完成跨时间项目的能力到大学之后让我非常受益。
|学生们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培养的能力或许可以陪伴他/她们一生
●冯依茗 我认为鼎石给予了我们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鼎石给予大家自由和机会,让我们尽可能去探索自己,这是我在鼎石最为受益的地方。
如何看待自己选择的专业?
蒋小波老师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你们所学的专业和你们高中毕业时想象的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范若禹 在高中阶段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刚进入史密斯学院后,我选择了数学和数据科学专业,因为这两门课我学的还不错。但是在之后的两年中,我尝试了天文、政治科学、数学、计算机等很多学科。通过尝试,我发现自己对这些课程的感觉还可以,但都没有非常喜欢。
直到大叁我转到布朗大学,有一天我上了一节经济课,我觉得很不错就选了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喜欢上了经济学。我喜欢这门学科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我认为这是一门非常适合我的学科,也是我想要去努力学习的学科。
所以,我是在大叁下半学期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像之前赵雪芙说的那样,选择自己当下最喜欢的学科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总是会变,我们没有办法预料到自己以后会做什么。也不要害怕还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去探索。冯依茗对我说过,人在20岁时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多去尝试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领域。
在大学面临的挑战
蒋小波老师 刚才我们谈了很多高中阶段的故事,现在,我们再谈谈大学生活。在大学里,你们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郑茗月 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你认为自己非常擅长的一件事,到了大学之后会发现有很多比你更擅长这件事的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是一所人数众多的公立大学,我进校后面试了很多社团都接连被拒绝了,而我面试的这些社团都是我认为自己非常擅长的领域,包括运动和音乐。
这种感觉很沮丧,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唯一一个录取我的社团是一个带有商业和职业性质的社团,这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商业领域的潜能,这是我在鼎石没有发现的。这也激发了我想要学习与商业有关的专业的想法。
●范若禹 申请大学的时候,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不同的人总结自己被不同大学录取的原因。我照着大家的回答审视自己是否拥有其中的某项特质,而判定自己是否能被某一所大学录取。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才发现,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观点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被录取的人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样子,这是我在高中阶段没有意识到的。那时候总想着只要自己满足某些要求,就能把自己“塞进”大学的评判标准里。
其实,大学并不是只录取某一类型的人,也没有一个“模具”可以把自己放进去。
蒋小波老师 范若禹分享的这一点非常好。大学是在寻找录取人的因素,而不是寻找拒绝人的理由。一个学生被一所大学录取,不是因为他/她去迎合了大学的期待,而是因为他/她就是他/她自己。我们很容易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支离破碎的消息:某个同学因为什么活动、得了多少分数而被某一所大学录取,但是这个活动和这样的分数只是这位同学身上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要试图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应该去做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无法复制的经历。但是,我们总能在不同的成长故事中获取相似的道理。在六位校友的分享中,我们没有听到他/她们对于成绩、荣誉和奖项的追忆,相反,令他/她们记忆深刻的,往往是那些人和人之间真诚的关系、在不同领域探索的渴望和对真实自我的追寻。而这是滋养他/她们一生的能量,也是给予他/她们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东西。
人生很长,不要被一时一地的成败所禁锢。带着积极的心态用自己的方式自信、坚定地去探索,或许才是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