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免费导航

分享
20361741336574_.pic-250.jpg

被耶鲁大学录取的王子卿:我想成为书写历史的人

2025年03月07日
作者:郑沐恩

图片 1.png

图片 2.png

曾经,王子卿的父母希望王子卿能和他们一样,在理科世界里深度探索。

 

但是,5年级的王子卿爱上了历史。

 

给他最多启发的《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将人类历史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之下,启发人类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现在和未来。他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的幻觉中,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相互交织的。”“未来不再是我们能轻易预测的,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创造的。”

 

而成为像赫拉利这样用多学科的知识重新诠释历史,塑造人类更好的未来是王子卿想要实现的理想。

 image.png

这个理想没有仅仅停留在王子卿的脑海里。他广泛涉猎人文、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在不断阅读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老子、尼采等众多思想家和学者的着作中深入人文知识的海洋;在他7年间写下的254篇微信文章里观照历史与现实;在他参与的历史研究项目里和他在社区与更遥远的地方尝试形成的联结里,一步步接近他在5年级就确定的人生方向。

 

王子卿说:“当你感到焦虑,你就去做。只有真正投入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才会看清自己的未来。”

 image.png

2024年2月,王子卿去耶鲁大学访校。他所看到的是耶鲁校园里无处不在的历史古迹,和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建筑砖墙上刻着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日期。

 

这座建于1701年的学校,处处散发着古老和深厚的底蕴,同时又充满着现代、开放、包容的气息。置身于耶鲁校园,王子卿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处。

 

2024年12月,王子卿收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随邮件而来的还有一封耶鲁大学招生官的手写信。这封同样充满着历史感和仪式感的亲笔信,让王子卿更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真诚和纯粹。

 

作为第4位被耶鲁大学录取的鼎石学子,王子卿不是创造历史的人,但他想要成为那个书写历史的人。

 

不是书写自己的历史,而是带着属于王子卿的视角去书写人类的历史。

 

 

 image.png

 

用7?年时间,建造一个理想国

 

 

2025年1月25日,春节假期的第二天。晚上9点04分,「闯补肠办的理想国」更新。

 

一篇名为《青铜时代晚期地中海贸易网络的瓦解》的文章出现在微信公众号列表里。在这篇文章中,王子卿分析了3200年前地中海庞大、繁荣的贸易体系神秘结束的原因。

 

2025年1月30日,大年初二,又一篇名为《对“绝对错误”信条的追求: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的文章发表。

 

这是王子卿在「闯补肠办的理想国」中发表的第253篇文章。

 

7年200多篇文章,差不多一周左右发表一篇。对一个专业的媒体人来说尚且有一定挑战,何况对一个学业压力不小的学生。但王子卿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和欲望——

 

他把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借助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将他对不同的历史、时事、艺术、哲学等话题的思考与感受写成文字。

 image.png

文章里,有他对某个问题的回应,也有新的提问。他在书写中梳理自己对世界问题的思考,也在探索文字究竟能把他带去多远的地方。

 

2017年,在来到鼎石的4个月以后,5年级的王子卿创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闯补肠办的理想国」。

 

发表的文章从最开始讲述简单的历史故事到分享自己对某段历史的感想,再到深入解读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热议话题,在一点一点的丰富、延展和7年多的积累中,就像公众号的名字一样,这个平台逐渐承载起王子卿心中的理想。

 

一个在历史的观照下思考现实,一个希望能够减少世界上的偏见与分歧的美好理想。

 

对于历史,王子卿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在他眼里,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丰富的故事。历史本身的叙事散发出一种陈旧而迷人的气息,将他拽入其中——

 

自从5年级的一堂历史课把他带入一个个深邃的历史时空,王子卿开始用重新审视过往的一种视角,一种与自我、与当下所处时代相结合的视角去看待历史。

 

 image.png

赫梯文明、埃及法老、希腊神庙、大秦帝国、维京时代……在王子卿的文章里,他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可感的历史图景,也分享着他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探究与思考。

 

在谈到维京时代的影响时,王子卿这样写道:

 

“毫无疑问,维京人的血腥与暴力带来了灾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历史,所有的破坏都对文明的曙光极为不利吗?我认为,维京人对欧洲多个国家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给欧洲的政治制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重商主义或全球贸易前景的诞生,并通过他们的征服创造了文化的融合。这些贡献并没有随着维京时代的结束而最终消逝。相反,维京人大部分的努力与贡献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欧洲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基石。”

 

在「闯补肠办的理想国」上不间断地发表的微信文章,是王子卿对历史的那颗炙热的心。曾经希望王子卿深度探索理科世界的爸爸妈妈,成为了王子卿学习历史的坚定的支持者。

 

王子卿读感兴趣的历史书,妈妈会陪着他读。王子卿用英文做思维导图,妈妈用中文做读书笔记,接着他们一起激烈地探讨;在送他回学校的车上,他和爸爸、妈妈也会就当下的一些热议话题深入地交流、讨论。很多时候,父母故意扔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挑战王子卿的观点,增加他新的思考角度。

 

中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王子卿跟在妈妈身后和她聊他正在阅读的《人类简史》。炒菜的声音很大,彼此的声音都听不清,王子卿就扯着嗓子喊。

 image.png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总是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大家足够的自由拓展的空间。除了申请大学的事,王子卿非常喜欢找同样喜欢历史、和他有很多共同话题的大学升学辅导宋李佳老师聊天,哪怕在课堂的间隙。

 

在还不认识王子卿的时候,宋老师就关注了「闯补肠办的理想国」。在彼此熟悉之后,她和王子卿会就一个具体的话题进行深入地探讨。更多的时候,宋老师是聆听者,她给予王子卿抒发、表达的机会。

 

还有招生部主任Chris McColl老师、Emily McCarren(孟思渊)校长,他们都是「Jack的理想国」的忠实粉丝,他们和王子卿讨论他文章中的不同话题,探讨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历史“附赠”给王子卿的温情时刻。

 

在王子卿心中,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它像一根丝带,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带着情感的温度和温暖的底色。

 

“历史,也是对于未来的。”王子卿说。

 

多少次,王子卿站在那些诉说着昔日人类文明的历史遗迹的残垣断壁前悉心聆听;多少次,他在一个个展示崛起与失败、战争与重建、分裂与融合的历史展览上沉静思索;多少次,他在苏格拉底、尼采、康德、黑格尔的着作中解读历史规律,用哲学解答心中的疑问,并在历史中看到了现在,和未来。王子卿说:

 

历史绵延不休。没有那些连绵不断的过往记忆,又何来今朝呢?没有今朝的行动、探索与尝试,又何来未来呢?

 image.png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突进,世界也早已成为了地球村。但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却依然战争不断,贸易壁垒、种族歧视、文化分歧让人类一点点疏远和隔离……而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空的人类拥有数不尽的相似之处。

 image.png

在「闯补肠办的理想国」里,王子卿从人类的图腾、绘画、器物、音乐,信仰、文字、思想等各个方面,用几十篇文章来展示东西方之间的链接。

 

他从历史中看向现在和未来。即使冲突无法避免,但王子卿希望通过视角的转换,用积极正义的态度,减少东西方之间的分歧,希望不同民族、不同信仰、拥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能够彼此理解、尊重,产生更多的合作与对话。

 

这是「闯补肠办的理想国」200多篇文章中隐秘的主线,也是王子卿希望通过历史能够实现的理想。

 

谈起自己对学习的意义的理解,王子卿说,他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对这个世界行善。王子卿这样写道:

 

人类的历史中满载着妄图毁灭一切的怒火,其无穷无尽的残暴与毁灭欲足以发动战争、灭绝种族、断绝文明。但同时,人性中也铭刻着一种截然相反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创造了温饱需求之外的精神文明,这种文明充满着想象力、关怀、艺术与哲思。在这种两面性中,我们时刻要保持对于未来的希望。

 

在「闯补肠办的理想国」中,我们看到一位青年学者真诚而纯粹的理想,看到他求知若渴的热忱,更看到他对理想的坚守,他的责任与担当。

 

在7年多的积累中,王子卿将254篇实实在在的文章作为自己理想的基石,搭建起他连接不同国家、地域人类的桥梁,搭建起带有自己印记的,属于他,也属于更多人的理想国。

 

 

 

那个不仅仅属于肯尼亚草原的傍晚

 

 

傍晚时分,在肯尼亚的一间小房子里,王子卿调暗了灯光。四周很安静,窗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肯尼亚草原。

 

王子卿的“临时室友”,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男孩,在地上铺了一块小毯子,面对着窗户的方向,用王子卿听不懂的语言开始向真主祷告。

 

即使,王子卿在7年级的课本里就学习过对于穆斯林的介绍。即使,王子卿也深入了解过伊斯兰教的历史。但是,眼前真实发生的一刻,依然让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王子卿感觉到浑身的力量在往上涌。

 image.png

也是在这一刻,王子卿真实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汇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种交汇蕴含着深沉而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文化差异的震撼很难用文字去描述。除非你身处当时当刻才能体验到。”

 

这是2023年,作为圆方组织的成员,王子卿和5位鼎石学生、Chris Cartwright老师、孟思渊校长一起去肯尼亚参加圆方组织国际会议。在随机分配的室友里,王子卿遇到了这位让他深受触动的孟加拉国男孩。

 image.png

当两个完全不同、对彼此毫无了解的人成为室友——王子卿说,无论是教育背景、文化背景、成长经历还是个人喜好,他们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在互相走近对方的过程中,他们聊起了宗教信仰,不是宗教历史与传统,而是家人的信仰、习惯、祈祷的手势和规范。这些具体而细小的话题慢慢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经历了这个下午的王子卿不禁反思:为什么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会产生一些分歧和对抗?

 

或许是因为,在互相还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总会先从彼此身上的差异聊起,从对彼此的担忧聊起,从彼此之间的问题聊起。

 

为什么在还没有真正了解彼此之前,在聊我们对彼此的顾虑之前,不从一些很小的、亲切的话题聊起?比如,聊我们的家庭、爱情、婚姻,聊我们的童年,聊我们家庭各自的宗教习惯,聊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王子卿当即决定在这次圆方会议上发起一个实践项目,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同行的鼎石学生霍容嫣,两人一拍即合。在会议间隙,他们一起采访了几位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老师和学生。而提问就从最细小的话题开始:

 

你们如何看待新生儿,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看待社会礼仪,如何看待青春期这个成长阶段……这个项目让王子卿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人类之间的互动可以从我们最普通的生活开始,从我们对彼此的关心开始。

 

一旦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我们能够真正走近,能够产生真诚的对话。

 

这一切,要感谢那个在肯尼亚草原的傍晚。当来自孟加拉国的男孩对王子卿说:“现在,我要开始祷告了,你想看吗?”,那个可以让更多人产生联结的旋钮开始转动。

 image.png

这个视频访谈项目也被王子卿带回了鼎石社区。他招募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一起采访鼎石社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老师和同学。

 

乌干达、中国、希腊、埃塞俄比亚,印度……在王子卿和伙伴们制作的20多支视频中,不同国籍和民族的老师与同学带来了朴素、真实、有温度的观点。

 

随着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印证了王子卿最初的设想,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远远大于差异。

 

毕业之后,王子卿计划在耶鲁校园做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中国的文化,也了解更多元的文化,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

 

不仅仅是他,对其他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学来说,他们也会在自己所在的更大的社区做更多这样的尝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交流的大使。

 

11年级,已经加入圆方组织3年的王子卿成为了鼎石圆方组织主席。在他的主导下,鼎石连续两年举办了圆方组织的成果展览,王子卿和成员们向鼎石社区展示作为学生可以为社会贡献的力量;

 

他还和宁波、深圳的国际学校合作,一起开发了一个「中国语言实验室」的项目,在疫情期间设计线上课程,对不同国家的学生介绍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来自30多个国家的17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这个课程。

 image.png

圆方组织官方大力支持了王子卿的想法。除中文外,圆方还组织了法语、日语,甚至新西兰毛利语的「语言实验室」。来自同一国家的一组学生向世界各地的学生教授他们的母语。这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的交流。

 

作为之前一次「中文语言实验室」的主办人之一,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活动对于交流文化价值和信仰的力量。这样的实验室远比标准语言课程更有吸引力,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阻挡学生之间直接且平等的交流。”王子卿说。

 

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彼此连接、互相支持。无论身处何方,王子卿都不会动摇自己的这一信念。

 image.png

早在圆方组织之前,王子卿就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在那个他10年级创立的「链接东西方」的历史碍础笔里,王子卿将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分享给参加碍础笔里的6—9年级学生。

 

在这里,他并不讲授具体的历史知识,他抛出一个个历史主题,邀请同学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在浩瀚的历史中去发现人类文明的闪耀时刻。教室展开成一个广阔的世界,15位学生在不同的时空之中游历,看到了人类的共通之处,也看到了差异之美。

 

在9年级的时候,王子卿和同年级的王子宽时常身处鼎石的小学图书馆。在这个传递智识,同样传递情感的的空间里,他们创立了一个名为「读友」的碍础笔。十几位高中生陪伴学前班、一年级或者再稍微大一点的小学生读书,两个不大可能有交集的群体被连接在了一起。

 image.png

如果,在周一下午,你恰好路过小学图书馆,看到像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坐在一起同读一本书的画面——

 

这是王子卿、王子宽和参与「读友」碍础笔的所有学生共同创造的温暖和治愈时刻,也是鼎石社区紧密相连,注重人文关怀的隐秘基因。

 

 

 

所有的一切都互相影响,就像历史

 

上6、7年级的时候,父母希望王子卿能做一些数学题,王子卿一心想着历史。

 

他的脑子里是历史,历史,还是历史。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苏美尔人的文字,康德和孔子对于人类启蒙的观点……他无法控制自己不为历史着迷,那些已经远离自己,却还如此鲜活、绵延不断的时间之书。而对于数学,他自认为并没有所谓像父亲一样的天赋。

 

但是,11年级选课,王子卿想挑战一下自己,他选择了数学:分析与方法的高阶课程。王子卿说,他想试一试,在自己全情热爱的历史之外,他能不能掌握这门在顿笔中难度级别最高的课程。

 

虽然在选完课之后的某些瞬间,王子卿有过后悔。在已经确定要在大学学习历史专业后,在辛苦的顿笔阶段,他完全可以过另一种更为轻松的人生。那些涉及到大二、大叁阶段的微积分、函数知识让数学高阶课程充满了他未曾预料到的挑战。

 image.png

11年级第一学期,王子卿在数学上花费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学得非常辛苦。即便是这样,第一次数学考试成绩依然没有任何起色,那段时间的他陷入低沉的漩涡。

 

但是,王子卿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在分别和数学教师沉畅老师、爸爸妈妈复盘了问题所在之后,王子卿给予自己新的信心和认可,就像他在历史这门学科中的表现一样。

 

在解读古希腊悲剧的时候,王子卿曾经这样写道:

 

只有在与必然命运的抗衡中,人类才有机会不断探索自由的极限。

 

通过改变学习方法和策略,王子卿把这门最难的课程学到了满分7分。

 image.png

同时,王子卿没有放过把数学和自己最爱的历史结合起来的机会。数学给予他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具。

 

王子卿用他学到的函数建模、微积分等知识,制作了一个预测性模型,并将这个模型用在了他参与研究的一个历史项目中。

 

这个名为 Stolen Relations(暂译:被盗的关系)的项目,是布朗大学的Linford Fisher教授邀请王子卿参与的一个研究英国殖民者对美洲当地土著人奴役的电子人文项目。

 

当王子卿在年代久远的法庭记录和当地人的日记里查询线索;当他跟着一群查族谱的当地老年居民学习使用上世纪60年代的缩微胶卷机,放大历史资料中的文字;

 

当他身处罗德岛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中心——罗德岛历史协会,在这座充满19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里,小心翼翼地一页一页翻阅17世纪出版的已经泛黄的珍本书籍,王子卿感受到一种研究历史的神圣感。

 

在这项研究中,他多年的写作经验和他对历史的敏感度与积累的研究方法,让王子卿完成了一篇1万多字的研究论文。

 

Linford Fisher教授对王子卿的研究能力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Linford 教授看到了王子卿在研究中挖掘出的新的角度,看到了他为某一个具体的历史课题或资料做出的新的诠释。

 image.png

而王子卿利用数学知识研发的预测模型,也让他再次体会到跨学科带来的无限可能。

 

到耶鲁后,除了历史,王子卿还打算修一门理工科专业:数学或者计算机。这可以帮助他用多种途径抵达他想要到达的过去和远方。在王子卿看来,历史和文学、哲学、科学、音乐,甚至任何领域都相互联系。

 

在「闯补肠办的理想国」里,有一个“历史与古典音乐”的专栏。

 

在这里,王子卿解读古典音乐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故事。当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的音乐被王子卿赋予画面,他收获了多重的享受和快乐,也让古典音乐增添了一份厚重悠长的余韵。

 

当王子卿的指尖和琴键碰触,弹奏起肖邦的夜曲,几百年前的音符在空气中流动,把王子卿带回那个古老而浪漫的时代。

 

尽管,王子卿的钢琴老师曾告诉他,要用一种中性、理智的视角去演奏一首曲子,但王子卿依然无法抑制内心涌动的情感。学习了13年钢琴的王子卿,在弹奏肖邦的夜曲翱辫.37第一首的时候,眼泪依然止不住地往下流。

 image.png

还有肖邦《骋小调第一叙事曲》。在这首长达9分半的曲子里,王子卿感受到喷涌而出的英雄主义情怀和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子卿说,在这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他仿佛能听到华沙起义中人们的叫喊声,枪炮声,能看到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冲锋陷阵、义无反顾的无名英雄。

 

即使时隔几百年以后,这种情感依然能在王子卿心中产生共鸣。即使不属于同一个民族,人类共通的情绪和感受深深触动着王子卿柔软的内心,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是历史给予王子卿的礼物。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于历史之中,我们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使个体行动的力量看似微小,但所带来的改变也不可忽视。

 

在王子卿主导的「链接东西方」的历史碍础笔里,来自9年级的张瑞木对历史上中国法律和西方法律的发展和区别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受王子卿的启发,他也创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计划在将来也开设自己主导的对于法律的碍础笔。同为9年级的肖嘉俊,在每周的宿舍会议上对王子卿分享的对于跨学科的话题感同身受,他主动与王子卿建立联系,和王子卿分享他对于古语言学以及古语言学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image.png

当肖嘉俊讲起那些即将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古文字,让王子卿看到了天空之外的天空。

 

人群中,我们各自行走,在不预期的情况下彼此相遇。所有的一切都互相影响,互相发生作用,就像缠绕着的,枝枝蔓蔓的历史。

 

在王子卿的记忆深处,时常会出现一只带着温度的手。

 image.png

那是遥远的5年级的一个下午。王子卿身上还带着自己刚来到鼎石的陌生与无措。在他加入鼎石第一周的周叁,在一节英文课上,邻桌的一个男孩向王子卿伸出了手:“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伸出这只手的人,是周晋慷。那天之后,他成为了王子卿在鼎石最好的朋友。他们是学琴路上的好伙伴,一起吐槽考级曲目的难度,也一起即兴改编电影音乐感受四手联弹带来的快乐;他们一起骑行;一起写俳句;一起去国贸,在63楼看太阳一点点沉入城市的底部,天空被罩上一层金黄色的光……

 

到今天,这份友谊已经持续了7年。这份友谊,还会持续一辈子。

 

王子卿的室友谢天朗极度乐观与开朗,他的兴趣爱好和王子卿完全不同。

 

当王子卿陷入考试的失败之中时,是谢天朗让他看到,失败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洪水猛兽,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当谢天朗需要倾诉对象时,王子卿会放下手头的事,去做那个真诚聆听的人。

 

到了每一年更换室友的时候,他们会一起向老师申请继续做室友。已经持续了4年的室友之情也已成为他们在鼎石回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image.png

而在「读友」俱乐部里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和灵魂间的触动,让王子卿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连接为他带来的那片星空。

 

那是两年前快放暑假的时候,王子卿给一个他陪伴了叁年的男孩任昱昊讲述《国家地理》里一张星空的照片。

 

漫天的繁星,深邃、神秘,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时间。任昱昊看得出了神。

 

接着,进入暑假。这个场景也就停留在那一刻。新学年开学一见面,任昱昊就兴奋地告诉王子卿,在暑假,他不仅从图书馆借走了这本《国家地理》,他还请求妈妈带着他去看星空。

 

接下来,任昱昊说的话或许让王子卿这辈子都忘不了,他说:

 

在《国家地理》里看到漫天的繁星时,我以为那是笔厂的图片。在亲眼看到星空之后,我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星空。

 

——

image.png

在王子卿收藏的唱片里,大部分灌录着古典音乐。古老的旋律和历史的声音被凝固在蜿蜒、细密的唱片纹路里,在一次次重放中带来某种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气息。像一种隐喻。

 

人们常常用理想国比喻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和一个很难实现的期望。但王子卿在过去7年时间里,用他的热爱和行动,用自发的纯粹而年轻的梦想,在内心保持痛感,保持警惕,保持追问和怀疑,向更远的地方望去,向理想之地行进。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新曾在书中写道:

 

未来也许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没有我们投入的那些期望和努力,这未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是我们更加无法接受的样子。

 

历史是在讲述中形成的,我们的生活是被叙述,更是被行动构建起来的。

 

王子卿选择建造未来的理想国。

 

 

 

 

版权声明:本文文字、图片、设计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免费导航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