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石×一席|不被看见的体验赋予我眼睛
当坐席灯光暗下,讲者站上舞台,追光照亮他/她的脸。随着讲述的声音,现实世界缓缓在我们身后退去……我们身在剧场,身在此时此刻,只有讲者和观众,同在这个由对话与交流共同构建的思想场域中同频共振。
这是一场演讲邀约,更是突破你认知边界的一次挑战。
8位演讲者将带来一场长达6小时的“演讲马拉松”,他/她们将用“不被看见的体验赋予的眼睛”, 带我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主流视野之外的思考,去看见真实而复杂世界的不同切面。
更难能可贵的是,来自鼎石的青少年演讲者将首次亮相「一席少年」舞台,为我们带来青少年对于世界的“无时差思考”。
3月30日,鼎石??「一席少年」全国首发活动,邀您回归剧场,共赴一场“精神逃离之旅”。
我们将跟随演讲者们的“眼睛”,在那些从真实经验生长而来的观察和见解中,重拾对自我和生命的追问;在熟悉和习惯之中去发现陌生而全新的视角;在遥远的世界中找到熟悉而相似的共识。
比起完美的故事,我们会向您呈现困惑、挣扎和犹豫;比起确切的答案,我们更欢迎讨论、提问与质疑。
因为,我们相信真实的分享与对话,才能呈现世界的真相。
我们邀请你逃离算法,回归真实的世界,去看见、去对话、去行动。
3月30日,鼎石??「一席少年」,现场见!
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讲者和1位鼎石学生讲者将从各自的真实经历出发,带来8个特别的故事。他/她们将用质朴、真诚的声音,传递他/她们的经验、见解和观点。跟随他/她们的讲述,那些被丢在一边的珍贵的困惑和疑问,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或许会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
我们需要聆听和对话。需要了解和关注世界不同角落正在发生的故事。在与8位讲者的精神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去觉察,去质疑,去突破。
当快速发展的科技和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将我们拉入巨变的漩涡,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认知“时差”正在消失。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与开放的态度,让青少年对于社会“背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未来有了更具体的想象。
每一个真诚的声音都值得被重视。在这个话语权属于成年人的时代,让青少年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呼喊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场「一席少年」中,鼎石11年级学生成悦闻将以第一位未成年人讲者的身份站上「一席少年」的舞台,通过讲述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成悦闻将分享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观察,她的思考和她正在采取的行动。
「一席」,作为国内知名媒体及演讲平台,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讲者,用质朴却富有力量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不同领域里那些真诚而踏实的探索;看到我们不曾看到的问题,大多数人共同面临的困境;也看到我们未曾体会的人生经验和那些看似微小的努力带来的积极力量。
作为「一席」的子品牌,「一席少年」是专门做给青少年观看的演讲节目。「一席少年」以教育的视角切入不同的话题,让来自不同领域讲者的演讲内容更贴近青少年的生活,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和兴趣。
更为可贵的是,「一席少年」为少年的体验、悸动与想象保留了一席之地,首次邀请青少年站上舞台,讲述自己的故事,也邀请成年人放下“答案”,倾听孩子们的世界。
这一次,「一席」与鼎石首次联合,将演讲现场带到鼎石社区,共同推出「一席少年」第一期。这将是一次以教育的维度和更具体的切面进入一个深度话题的独特体验。在充满追问和探索精神的教育发生地,对话将流动起来,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碰撞与共振中将延伸出更多的思考、探讨空间。
他者的叙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容易看见自己。舞台上,「一席少年」的讲者发出质朴、真实、响亮的声音。他们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感受,重新拾起对自我和生命的追问,发出对未来的思考和想象。
他们给予我们的「看见」将传达出更多的可能,对话与反思会在看不见的地方继续生长蔓延。
当不同领域的讲者来到鼎石社区,来到这片天然的教育土壤,当演讲者与学生及家长群体近距离面对面,那些对于教育的话题将更加真实、生动,更加富有连接感。
通过讲者的讲述与分享,我们的视线被拉回到「近处」,又延伸到「远方」。在故事的讲述与聆听中,在观点的分享与传递中,新的问题或许开始生长,更深入的对话可能就此开展。
当我们回到教育现场,一切皆有可能。
&苍产蝉辫;「一席少年」的讲者来自众多不同的行业。他们或者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多年,或者将自己的探索做到极致,他们用自己的热爱、投入和坚守,用真实而真诚的讲述,让学生们看到教育的不同形态,看到对于自我的不同探索路径和人生超过一万种的可能性。
来「一席少年」,一起探索人生的第一万零一种可能。
&苍产蝉辫;几年前,成悦闻了解到社会学这门学科,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的假期,爱好烹饪的成悦闻去新东方烹饪职业学校学习过一个月,虽然最后以切到手打破伤风针而草草收场,但和那些厨师学生交朋友让她收获很大;过去的一年半,她走进叁十多间代表成都休闲文化的茶馆,浸淫于公共空间,进行一种社会性的观察并写下了十多万字的随笔。
去年暑假,成悦闻又在58同城上寄出了简历,通过了面试,成为成都一家餐馆的全职服务员。有时每天工作9-10个小时,每周休息1天,熟背菜单,住在员工宿舍,在包厢外的小隔间等待客人的呼叫,她跟着带她的22岁师傅一起每天穿梭于餐桌和后厨,她决定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这种生活之中。
作为客人、孩子,每次去餐馆,她都感觉自己是中心,是被关注的,但是成为服务员之后,她感觉自己隐形了,成了看不见的人,这种落差让她开始思考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现状,也想要去大学进一步学习社会学。
菠萝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大四的时候,因为母亲被诊断为乳腺癌,他决定转向癌症研究。在博士毕业后,他开始在世界顶尖药企研发癌症新药。在药厂工作的这段时间,菠萝发现互联网上癌症相关的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开始尝试写癌症科普。作为患者家属的经历,让他笔下的科普始终有温度。
2018年他在一席的演讲《我们是兼职在辟谣,别人是全职在传播伪科学》上线,全网点击量已经超过2亿次。
这次的分享,菠萝想聊聊科学思维如何改变癌症治疗史的真实案例。演讲将从这样一个故事开始: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斯坦曼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也被称为“癌王”)。他决定把自己当小白鼠,用自己研发的癌症疫苗对抗癌症。结果他竟奇迹般地又活了四年半,远超医生预期。
这神奇的癌症疫苗,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各种不同场合,梁老师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能不能给年轻人一些建议?他的回答中,那些传播最广的包括但不限于: “人类永远是有竞争性的,但是关键是竞争的质量。你在竞争什么?”“中国青年要避免一种状态,总觉得我还有另外一个更美好的生活,但永远站在窗前,从来不打开门走出去。” “真正的年轻时代,应该获得的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一个试错的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很积极的躺平精神。” “我们好像要把一辈子的成就都朝二三十岁这个年纪来要。我们觉得在这个年纪,就该做出点什么事迹。但是说实话,这个年龄段……我们就没有成事的本事。”
这一次,我们想问的是:对12岁到18岁的青少年,您有哪些建议?
开开是一位独立出版人。最初,朋友的孩子嘉佳想要跟她学画画,她带着嘉佳用绘画的方式创作了自己的故事,最终又把这个故事做成了一本艺术书。从这本书开始,开开尝试和更多的孩子一起做书。
她让孩子们画自己最想画的东西,但是问到他们时,经常就是:不知道、没想法。开开就和他们聊天,帮助他们抓住自己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最终,他们画了自己生活中的温馨或困难,幻想中的超能力……大一点的孩子也会画自己关注到的校园暴力、性别偏见以及战争。
虽然开开并不强调画画的技巧,但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越画越好,因为他们找到了画画的原动力。
开开带着孩子们的书参加艺术书展,有读者看到这些作品后非常诧异: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在关注这些沉重的话题?成年人总是用“你太小,还不懂”来搪塞孩子,拒绝以平等的方式对话。但是世界并非只属于成年人,孩子们也是世界的参与者、旁观者。
苏德超的哲学课在武汉大学很受欢迎,但在校外引发关注,始于2017年晚上一次偶然的课堂停电,他在黑暗中继续讲完了两个小时的课,学生无一退场。后来他走出校内课堂,在短视频平台做哲学知识普及,最受欢迎的一条视频获得了68万次点赞。
有些人说,网上传播最广的内容都是学科中没有那么深刻的部分,苏德超说,是的,但那又怎么样呢?人文学科能够影响到人们的心灵,让那些焦虑的人、跟自己不自洽的人,包容自己的过去,也期待自己的未来,我觉得挺好的。
这次我们邀请苏老师,准备让他讲一讲批判性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打开社交媒体即被各种观点包围,要分辨哪些是可信的,哪些站不住脚,哪些是被情绪裹挟的……独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半个小时的演讲,能为普通人提供一些简单可操作的理性思考入门指南。
2023年,一席公众号以“我把学生们能想到的脏话都写在黑板上,真的很壮观。”为标题,发布了冯军鹤老师在一席的演讲。冯老师注意到七年级左右的学生言语中经常夹带脏话,于是设计了一期“青春期与脏话”的课堂,课堂的出发点是:坦然地面对脏话,才能思考脏话背后的东西。类似的课堂还有很多,他带着学生们一起阅读经典文本,讨论性别、异乡、四季、美食等主题,探索自由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篇演讲不出所料地引起了广泛讨论,也成为一席2023年度最受欢迎的演讲之一。我们在评论区看到了大家对自己所经历的刷题、套模版式语文教育的痛心疾首,也看到了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所以我们希望冯老师把他的课堂带到这次的演讲现场,为在场的少年和成年朋友们上一堂语文课。这次课程将围绕诗歌展开,因为高考写作的排斥,写诗几乎成为学校教育中最稀缺的部分。
杨小峰是法布尔的忠实粉丝,他在《追随昆虫》的扉页里写:“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生活在19世纪末的普罗旺斯。当我是个小孩的时候,可以整天跟在一位老人的身后,借自己明亮的眼睛给他观察昆虫的生活,并且不知疲倦地为他在田野里搜集圣甲虫的粪球。”
现实生活中的杨小峰是浙江理工大学建筑系的一名设计课老师,他在学校开了一门昆虫选修课,吸引了超多同学。他最大的爱好是观察昆虫,因为工作和带娃,大部分的观察都发生在学校的绿化带里、西湖边的小山上,偶尔也会远足去更野的自然参与科考和纪录片的拍摄。
他观察昆虫的外貌和身体细节,脑补出从面孔到教堂;观察它们交配、产卵、捕食、打架,观察它们建屋筑巢——在他看来是昆虫所创造的建筑美学;识破它们的伪装和拟态:那些长得像枯枝败叶、像其他虫子、甚至像一坨鸟粪的昆虫;寻找它们留下的痕迹,推测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哇,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
“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某顶流明星在澳门豪赌输光十个亿“”买到的紫菜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是用废弃黑塑料袋制成“”狗主人悬赏1000万元寻狗,找到后狗主人却只给了5000元奖励”“柿子和螃蟹不能一起吃“……以上的“新闻”你看到过吗?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假新闻。
造谣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丁阳在腾讯新闻较真平台从事新闻查证工作已有十年,是专业干辟谣的,每天像侦探一样查证可疑信息,分析信息来源、传播链条,给它们打上“严重误导”“无中生有“”纯属谣言“”AI伪造“等标签。那么,都是谁在制造谣言,广泛传播的谣言一般有哪些套路,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如何提高媒介素养?请丁阳来为大家揭晓。
鼎石 ×「一席少年」
全国首场
不被看见的体验赋予我眼睛
活动时间
2025年3月30日
13:00—19:00
活动地点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免费导航·表演艺术中心
(顺义区后沙峪安富街11号)
参与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预约报名
坐席有限,凭报名信息换票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