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鼎石到沃顿:一位不愿谈论自己的学生领袖
“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场赛车比赛:别人开着赛车,而你骑着一辆自行车。
在同一条柏油赛道上,即使你们受过相同的训练,同样了解规则和目标,这场比赛依然注定失败 —— 这条赛道,恰如社会预设的那条通往名誉与光鲜的‘正确路径’:考高分、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退休、老去。
但如果你注定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呢?”
2024年11月,正处于大学申请季的王心成,作为学生对话嘉宾,在主题为“庇护所消失的时代,我们如何与焦虑共处?”的鼎石教育沙龙上,分享了他曾与同学谈话时的思考。
1个月后,王心成收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鼎石历史上首位被宾大录取的学生。
好消息迅速传遍了学校。然而,直到看到电脑里前一天还在仔细修改的常规申请的文书,王心成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申请到此刻就已经结束了。
那么,接下来呢?毕业之前,还能做些什么?
这是属于王心成的思考路径。对于他来说,收到录取结果意味着新的方向出现了,他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精力分配与时间安排。
“申请沃顿”就像那些写在简历里一场又一场的活动与比赛一样,已被自动划分到名为“过去”的分类,成为了他难忘却很少主动提及的经历。
相比于成绩和结果,王心成更关注所处的社区、身边的人,他的目光始终投向山后面的景色。
经济学分析是一种同理心训练
“你觉得程序正义重要,还是结果正义重要?”深夜,好友周晋慷给王心成发来了信息,他们随即展开了讨论。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联合健康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在曼哈顿遭到枪击的新闻被广泛讨论,在诸多声音中,有人认为袭击者的行为是“替天行道”,但周晋慷不认同,他认为这是一个程序上不正义的事情,所以也达不到结果的正确性。
王心成认同他的观点。聊天中,他们谈起起着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尽管有大量证据指向翱.闯.辛普森,但由于警方程序中的一些问题和辩护策略,他最终被判无罪。
周晋慷还记得在那场谈话中王心成谈道:“在事情推进中,正确、正义的过程往往比结果重要,就像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更注重过程,即当下的体验,而非追逐遥不可及的目标。”
这种观点让周晋慷感到惊喜。
作为一起打商科竞赛、同样喜欢经济学、哲学的朋友,周晋慷坦率地承认自己曾以为王心成优秀的学术成绩背后,是严格的自律和“目的导向”的学习路径。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谈话和交往,他逐渐看到王心成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我没想到他也是热爱学习本身,而不是以成果为导向的人。”
在很多人眼中,王心成性格沉稳、成绩优异,他看起来目标清晰,很少犹豫或迷茫,似乎早早决定未来的发展发向,甚至提前锁定了心仪的学校。
但事实上,对于专业的选择和探索,王心成同样经历了模糊、犹豫和取舍。
一次偶然的机会,9年级的王心成了解到全美经济学挑战赛(National Economics Challenge),热爱挑战的他决定和3位同学一起组队参加。
那时候的他们仅仅了解一些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为了打比赛,王心成和同学们找来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的《经济学原理》,开始系统性地学习经济学知识。
对于王心成来说,他对很多学科的兴趣都来自于自主的探索与思考。所以他常常想:“如果我当时有机会深入学习物理,我可能会爱上物理。如果给了我一本文学书,我可能会喜欢上文学。”
但是,一时的兴趣发展成坚定的热爱背后总有更深刻的原因。随着对经济学的深入学习,王心成发现经济学并不是枯燥而抽象的模型,相反,它与生活息息相关。
“它不是一个我需要坐在桌前才能想的东西,也不是一个我在路上边走边想就会撞到电线杆上的东西。我们学的东西有时候是知识,有时候是技能。对我来说,经济学的学习过程更像是掌握了一个思考的技能,它改变了我的思考模式。”
而这次竞赛的经历,也让王心成注意到经济学知识的缺口—— 很多同学在10年级之前都不知道经济学是什么,但不得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选出自己的DP课程。
为了弥补这种空缺,王心成和一同竞赛的队友们成立了鼎石经济社团(碍贰痴),旨在向低年级的学生分享经济学知识,促进更多同学了解这门学科。
和鼎石许多社团不同,碍贰痴不是一个碍础笔,不需要固定时间见面,也没有强制的任务要求,所有的工作都出于热爱和自觉,社团的同学们也都是因为对经济学的喜爱和想要为社区做贡献的愿望而参与的。
与有些学校的经济社团是为了向低年级学生传授经济知识,准备专业竞赛的目的不同,碍贰痴的目标是打破大家对经济、商科、社科的既有印象。
“很多人觉得经济或商业就是对于钱的,但事实上经济的本质是做选择,而商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我们的社团都是为了扩散这种认知。”碍贰痴的联合发起人王单这样说道。
为了这样的目标,他们创造性地发起了鼎石第一个由学生主导的电子社科杂志:Key to Social Science Journal,希望通过征集、刊登由鼎石学生书写的不同主题的文章,帮助大家从教科书以外的方面多元地了解社科知识。
他们还设计了面向小学生的商业竞赛——Amazing Business Challenge(ABC商业竞赛),引导小学生们从生活中发现一个问题,并以“商业计划书”的形式找一个解决方案。
在经济学的众多概念与模型中,王心成特别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有一种表象与事实,假面与真相对立的魅力。”这对他影响很大:“对一个现象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也是学会站在别人视角去思考的东西的过程,是一种同理心训练。”
尽管王心成开始“时时想到经济学”,但他也喜欢物理,喜欢文学、哲学、生物、艺术、体育……也正在探索领导力和服务式学习的路上。外面的世界一点点打开,王心成还在寻找自己的坐标。
为了探索“何为真正的领导力”,2022年暑假,王心成申请了宾大沃顿全球青年项目“领导力要素(Essentials of Leadership)”课程。
这次线上课程建立了王心成对宾大、对沃顿的初印象。他发现“沃顿并没有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教授们都很朴素、友善,一起上课的同学们也非常善良。”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课程并没有过多讲述如何提升管理能力,而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写一份“个人使命陈述(Personal Mission Statement)”,并与他人分享。
这个简单的作业给了王心成启发。
“我意识到,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的一生是为了什么而活。虽然这个目标常常会改变,但是意义就在于我们意识得到这种改变。这让我领悟到领导力的基础和核心是在成为一个领导者之前,先明白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是在影响别人之前,先明白自己想给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改变。”
“你当时的答案是什么?”“我希望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这是王心成第一次尝试梳理自己兴趣与热情的来源以及他想追寻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这次学习与讨论,他发现无论是对经济学的兴趣,还是自己在服务式学习中的实践,事实上都指向一个目标: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注。
他终于发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他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这一切,或许都是从8年级夏天的甘肃之旅开始的。
这条雨中的道路,他们走过多少次?
2021年夏天,已在鼎石度过两个学年的王心成参加了鼎石首期“暑期甘肃支教之旅”,与3位指导老师和19位同学一起前往位于甘肃山区的一所小学,作为志愿者教当地的孩子们绘画。
那是王心成第一次直面世界复杂而割裂的切面,山区生活的艰苦程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他意识到,那些他所习以为常的生活图景,对于山区的孩子们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甘肃,他们遇见了一场永生难忘的“大雨”。
王心成还记得,那天,他们在山下中心小学听完课后,当地的校长邀请他们去山上看看教学点的小朋友们。他们欣然前往,可是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差点将他们困在山上。
短时间内密集的降水,不仅将道路变得泥泞,还引发了泥石流,车辆陷在泥土中,无法继续行驶。王心成和同学们只能下车,小心翼翼地推着车前行,原本半小时的车程,王心成和同学们花了近两个小时才回到山下。
“我从没想到,长辈们描述的儿时艰难的上学之路如今还存在。这条路遇到下雨天,连车都开不上去,却是这些孩子们每天早晚都要走的路,我们只遇到一次便觉得艰苦,那这样的情况在他们的生活中又出现多少次呢?”
那场大雨,不仅留在王心成的记忆里,那混合着泥土的水汽,也长久地弥漫在同行的老师和同学心里。
从甘肃回来后,郗宇辰将那天的经历写成了歌——《下雨天》;为了解决孩子们每日午餐的费用,同学们自发地组织主题为“阳光、力量、连结”的慈善音乐会,募集善款;他们还开设了线上英语课,坚持每周一次与孩子们见面。
在同学和老师们的坚持与行动下,从2021年起,甘肃支教项目(Gansu KeyConnect Global Trip)成为鼎石暑期传统项目之一。一个又一个夏天,学生们带着善意走入山区,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
而这种“长期主义”的精神,也是鼎石“服务式学习”始终坚持的内核。
学校鼓励同学们与一些需要帮助的社区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以小规模但有意义的方式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而对于王心成来说,这场甘肃之旅,不仅让他接触到“服务式学习”,更是直接将他从做一个“专注于学业”的好学生的“惯性”思路里解放出来,开始构建新的价值排序。
他开始思考那些他过往相信的、认为“优秀”的标准,是否是真的公平。
他这样问自己:能来鼎石上学,是否也是一种“特权”?一味地做题、追求分数真的有意义吗?除了学习,还能做些什么?
“这是我在之前根本不会想的事情。尽管我7年级就转入鼎石了,但那时候的我,只会学习。”王心成这样形容初入鼎石的自己:“就像一个色盲的人,突然戴上了一个能让他看见色彩的眼镜。这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只有那个人才知道,他会非常不适应,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色盲的世界,对我来说,‘学习’就是我曾经能看到的所有颜色。”
尽管在王心成看来,自己是喜欢“走出舒适区”的人,但是面对全然不同的课堂氛围、互动模式,他依然会感到困惑和茫然。
于是他变得更加内向,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唯一熟悉的内容 ——“课业学习”。
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那么喜爱过“学习”。在鼎石最初的两年里,王心成的世界里只有听课、看书、做题,在图书馆学、在家里学。
但是渐渐地,王心成发现这样是不够的。他敏锐地观察到,在鼎石,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作业与考试只是一门学科教授过程中最基础的内容。
更珍贵的探索,往往发生在课堂之外的交流与实践,是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观照与思考。
那是一种当时的他不会的“能力” —— 一种深入思考、主动提问的能力。
可是,突破点在哪里?学习一门学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能否发生联系、怎样发生联系?
甘肃之旅给了王心成答案。每当他回想起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时,他都能想起自己当时简单而朴素的,却再也没变过的愿望:我想为他人、为社区做一点事情。
也许,直到这一刻,王心成才真正成为鼎石社区的一员。
从“书呆子”到“学生领袖”
从甘肃回来后,王心成尝试通过加入学生组织来获得服务与学习的机会。对于性格内敛且没有竞选经验的他来说,这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
然而,学生会落选并没有让王心成沮丧太久。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公开演讲的“不自信”,也很快意识到他更在意的是有机会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
9年级下学期,王心成加入了鼎石服务委员会。
从此,他精确到小时的时间管理中,增添了许许多多丰富的内容,彩色跑、爱心树、慈善舞会、文化万花筒……王心成活跃在众多校园活动中,并很快从一位“新手”成员成长为众多项目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苍产蝉辫;
这些活动的经历也启发王心成产生新的思考,他开始不满足只在现有的组织中工作,而想发起新的项目,补充社区中还未被看见、触达的部分。
“在鼎石做服务有两条路径,一是加入现有活动或学生组织中,另一条就是填补空缺,或者说创新。我更想选第二条路。”
在鼎石,学生发起项目是不难的,但是发起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呢?
“我一直提醒自己,在策划活动或发起项目的时候,不能仅从活动功利、形式上的效果、规模和影响力的角度出发,而是要发起真正让同学们喜欢,对社区有益的活动。”
面对这样的追问,王心成并没有选择向外求证,而是回忆起自己在鼎石的学习和生活。他问自己:我在什么时候最需要别人的帮助?
他想起了自己刚转来鼎石的迷茫,那时候的他不了解学校的硬件设施、不会使用学习软件,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尽快融入班级,面对丰富但陌生的社区,他感到“束手无策”。
经过讨论,他们发现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感受,并且大家都希望通过行动改变这种情况。于是,王心成和同学们一起发起了一个全新的项目—— 鼎石新生辅导计划(New Student Guidance Program)。
每年夏天,是「新生辅导计划」成员最忙碌的时候。
他们首先要联系招生部的老师了解新学年转入鼎石的新生信息,主动给新生的家长们发邮件,向他们介绍这个计划,并邀请他们加入。
同时,他们还要在不同年级招募学生导师,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和细致的培训。
为了更好地建立有针对性地、一对一的辅导模式,「新生辅导计划」会给每一位新生和学生导师发送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尽可能有针对性的一一配对。
经过4个月的筹备,在新学年开始之际,每一位参与计划的新生都和自己的学生导师建立了联系。
“我们希望学生导师是新生进入鼎石遇见的第一个‘微笑’,听到的第一声‘欢迎’,甚至是交到的第一个‘朋友’ 。”王心成谈道,“「新生辅导计划」并不仅仅是匹配导师,在新生入学后,我们还会与寄宿委员会合作,举办面向新生的化妆舞会,并组织不同主题的线下分享,以更直接、有趣的方让他们感受到鼎石社区的温暖。”
截止到目前,「新生辅导计划」已举办3年,累积帮助超过210名新生融入鼎石社区。
对于王心成和参与计划的同学们来说,每回答一个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一个疑惑,都是这个项目的意义。
在服务委员会指导教师Alfonso Rivera眼中,王心成不仅是一位积极的倾听者,还是一个有同理心的沟通者,他总是能从促进合作和相互理解的角度出发与他人互动。
础濒蹿辞苍蝉辞老师知道,这些沟通对王心成来说并不容易:“他可能天生倾向于内向,但他对服务的热情促使他主动出击,团结同伴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然而,这些努力做出的改变和调整,对于竞选学生领袖,或许还是不够的。
在服务委员会工作了两年后,王心成依然没能在“服务委员会”的主席竞选中脱颖而出,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对服务的热情。
他依然积极、主动、毫无保留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参与到每一个活动之中。
为了感谢他的贡献,王心成被服务委员会的同伴们授予“荣誉主席(Chair of Honour)”的称号。在他们眼中,王心成是真诚的朋友、靠谱的搭档,更是值得信赖的领导者。
这样的合作方式并不常见于学生组织的架构当中,这是属于王心成的“特别鸣谢”。
“如果你始终没有机会发起项目,组织活动,只能做一个执行角色呢?” 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王心成,“那我应该也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至少可以为优化流程做出一点点贡献。” 他真诚又坦率。
从“社区”到“世界“
真正的领导力,是影响力
回忆这几年在服务委员会工作,组织社区活动的时光,王心成能想起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事项。每一次,从策划到落地,他总是一边执行、一边观察、一边反思。
他总结了组织活动的经验,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准备,在换届的时候,分享给低年级的同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心成这样说道,“9年级刚开始做活动的时候,我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我自己可以找到答案,有的我走了很多弯路才理解。这时候我就希望能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给我一些指引,一些鼓励。现在,当我成为‘高年级’的学生,我就想总结出这些有用的信息、知识分享给同学们。这样不仅能帮他们减少困难,也可以让社区的活动变得更好。”
相比起语言可以呈现的感染力和煽动性,行动是那样的朴素而低调。它不容易被察觉,却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与耐心。“以身作则”从不是件容易的事,却是王心成从小在父母身上看到的品质。
“我的父母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做人’,做一个有良好品行的人。他们很少与谈论具体该怎么做,他们只是做给我看,日复一日。” 王心成说道。
作为一个在行动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领袖,王心成谦和、朴素,他依然“不善言辞”,却越来越敏锐、务实、主动。
更重要的是,他逐渐建立起自己对于“领导力”的理解,他说:“与其说是领导力,不如说是影响力。我想做一个利他的人,这与我的身份、职位都没有关系,我在哪里都可以做到。”
然而,在丰富的公益项目实践中,世界逐渐显露了它残酷而真实的一面,随着触摸到的褶皱和隔阂越来越多,王心成也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与局限。
他意识到,尽管鼎石社区已经给予同学们充分的空间和支持,但是在学校内一个组织、一个社区的精力和力量都是有限的,能够帮助到的人、改善的困境也是有范围的。
甚至有时候,一个项目的发起和中断,都夹杂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但是,那些仍处在困境中的人呢?那些刚刚开始解决一点点的问题怎么办?
于是,王心成和同学们决定走出去,去连接更多的资源,打通学校、城市乃至国家的壁垒,将世界范围内做服务项目的学生都连接起来。
“每个学校都有做服务的学生,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干同样的事,就像‘流浪狗社区’,许多学校都有几乎一样的模式,但是因为彼此之间互不认识,也没有沟通,所以都只能做校园半径内的事情,无法形成聚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王心成谈道。
在一年一度的服务展(Service Fair)上,11 年级的王心成和同学们首次实践这个想法,他们打破了往年服务展只聚焦在鼎石社区自有的服务类项目的框架,向其他学校发出邀请。
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王心成和伙伴们发动身边的一切资源,尝试通过不同方式与陌生的学校、学生组织建立联系,向他们介绍服务委员会,介绍这次活动的背景、初衷,并邀请他们来鼎石分享服务项目实践与经验。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有3所学校参与了这次活动。
对于这个结果,王心成并不感到难过。他将这次活动的举办视作一次实验,一首序曲,一个邀请,他认为邀请的困难恰恰证明了学校与学校、学生组织与学生组织之间沟通的匮乏,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合作的可能。
于是,2024年夏天,王心成和服务委员会的叁位主席一起,联合汇佳学校学生会主席,共同发起了名为狈贰厂罢的跨校组织。
他们创立了自己的网站、邮箱,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希望通过连接学生组织,在不同校园举办跨校服务活动,与已建立的慈善组织合作,拓宽学生组织视野和合作机会,建立全球网络。
这很难。实现这样的愿景,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充满挑战,更何况是还未成年的青年学生。
如何介绍狈贰厂罢,如何建立信任,做什么样的活动是有效的,这个平台有意义吗?……这些我们能想到的问题,都在组建狈贰厂罢的过程中遇到过。
但是,面对这些质疑和困难,王心成始终是平静的。
一开始,同为狈贰厂罢发起人的王单无法理解这种“平静”。对于投入了心力、时间的事情,她有自己的执着和要求。
“我是一个很怕在做leader的时候做不好事情的人,很怕最后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这会对我的情绪影响很大,会让我感到挫败。” 所以我常常会问他,“你不觉得挫败吗?你不感到难过吗?”每一次,他都很平静,但他也会劝我,“我们在做一件从零到一的事,需要时间的过程,所以不要太心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过程。” “我现在不那么害怕了,和他们合作让我都挺有安全感的,他们特别淡定。” 王单笑着谈道。
对王心成来说,建立狈贰厂罢是一个重新定义服务式学习的机会,同时,他希望通过合作,鼓励同学们停止竞争,消除不必要的内耗。
是的,即使在服务式学习项目实践里,项目之间、学校之间对于“善款的金额”“活动影响力”的竞争也依然存在。
王心成敏锐地捕捉到这些隐秘的比较,并决心打破它。
“如果学业竞争不可避免,那么在做服务活动上竞争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种竞争对于慈善组织、对于想要帮助的人都没有任何好处,也背离了做服务的初心。随着项目的推进,王心成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愿意做服务的学生,大多也是愿意合作的。”
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已有3个国家,21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加入狈贰厂罢,9个慈善组织成为狈贰厂罢的合作伙伴,他们落地了5个跨校活动,并组织了超过20次的跨校宣传。
“我们能做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桥梁,促进合作,产生更积极的社会影响。我希望狈贰厂罢能在鼎石延续下去,也期待在未来能将狈贰厂罢链接的资源带回鼎石,为社区、为课程的丰富性做出贡献。”
在王心成心中,一个人与社区的连接应该是是长期的、紧密的,不能仅仅因为“毕业”就切断,真正的领导力并不指向职位,而是指向长远的、深刻的“影响力”。
面对提供滋养和机会的社区,如何反哺,如何回馈,也是王心成和伙伴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步步走来,王心成用自己的行动来呵护和发展社区的文化,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他对于领导力的理解与探索 —— 领导即服务,服务即领导。
他从不回避的自己“野心”,因为他无法对别人的困境,对世界的不公平视而不见;他始终向往公平与善意,希望找到更有效、更融合的方式帮助到更多的人。
“我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通过公益或者建立慈善组织吗?” “还有经济学,或者说,新的商业模式。”王心成回答道。
不是“选择”大学,而是找到“我的”大学
10年级开始,王心成以市场部实习生的身份加入印度社会型公司Krishi Star。
对于即将进入顿笔,面临大学申请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不常见的、冒险的选择。为了申请到理想的学校,很多学生会倾向选择“大厂”“知名公司”的实习项目来积累自己的简历,但是在王心成看来,这是他做的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在Krishi Star的工作中,王心成遇到了他的人生榜样,一个他眼中真正的“创造性破坏者” ——Krishi Star的创始人,因为“他打破了传统的以利润驱动的商业模式,而是以社会公益为中心,做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公司。”
作为一家社会型公司,Krishi Star致力于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提升贫困小农的生产力,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他们尝试利用数据分析、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来优化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
“他的经历向我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一种基于行善而不是纯粹创造财富的模式。我着迷于这种商业模式,并希望我也能改善他人的生活。”王心成分享道。
但是,参与他人的商业实践仅仅是一种思路的拓展和经验的累积,如何寻找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建立向往的商业模式,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丰富的实践的。
为了靠近这一理想,王心成一一分析众多学科和可能的就业方向,并最终在心爱的物理和经济学中间,选择了经济学作为自己的方向。
选择物理还是选择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王心成展现了他极其成熟的“冷静”和做选择的能力。这一次,他少见的“目的先行”。他问自己:如果我想要切身改变一些困境、推动社会的变革,那么,是学物理还是学经济更有机会实现?
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热爱而放松对自己的审视。王心成清醒地剖析了自己的学术能力,并坦承自己的顾虑:
“我并不认为自己在物理上具有极强的天赋,如果未来囿于能力不足,一辈子不能为自己热爱的领域做出实质贡献,我会感到遗憾。”
在这些假设和追问中,王心成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一条更坚实、具体的路,一条让他看到那些“理想主义”的愿景可能落地的道路。
可他依然会满怀热情地谈论物理,依然想在本科期间选修物理,他对申请物理专业的同学心生敬佩,“佩服他们的纯粹与理想,还有勇气”。
“我永远都喜欢物理,但我还要做些别的。” 而此时的王心成,也迎来了他中学生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大学申请。
对每一个选择经济学或者商科方向的学生来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或许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去年夏天,带着进一步了解、探索这所久负盛名,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的期待,王心成申请了被称为“高中生的MBA”的沃顿商业领导力项目(Leadership in the Business World ,简称LBW)。
与9年级参加过的线上项目不同,这一次是为期叁周的线下课程。
上午,王心成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上课,学习商业和领导力相关的知识,下午他们则要分组进行讨论,完成作业——选择一家公司,从不同角度给出分析报告和对该公司发展的规划与建议。
然而,这次的项目体验却让王心成怀疑申请商学院是否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决定。
“参加完这个项目以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想要建立的商业模式是否过于理想化?是否与现实格格不入?我也开始担心商学院的课程会不会太聚焦、太细分?会不会没有探索其他学科的空间?我还是希望能更广阔地学习知识,探索可能性。”
但是,惯于理智沉稳的王心成并没有仅仅因为这些担忧而冲动推翻自己的决定。
项目结束后,他围绕着经济学等专业进行了更细致严谨的大学调研。
这时候的他更关注学校理念,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希望找到那个“理想”的学校。
而此时,沃顿商学院发出的招生邮件再次引起了王心成的兴趣,在这封信中,沃顿清晰地列出了他们希望招收的学生画像:希望用商业推动社会变革,促进全球经济和社会福祉发展;拥有领导力;优秀的数学能力。
王心成谈道,在看到这些信息的那一刻,他找到了深刻的共鸣,他在那一瞬间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理想与向往,看见自己的前路与方向。
同时,经过更仔细深入的研究,王心成发现这座成立于1881年的商学院或许是“最不传统的一个”,它拥有极其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
“在沃顿,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只是一部分,其他大部分课程都是通识课程或者是跨学科的课程,并且学院会要求选修四分之一来自其他学院的课程,这就和大家眼中传统意义上的商学院有很大不同。”
谈起沃顿的课程设计,王心成是兴奋且期待的,“这让我觉得沃顿不是一个只培养公司管理者的地方,而是培养思想和能力,并鼓励用商业创新改变世界的学院。”
“这一刻,我坚定了要去沃顿的决心。”
尽管梦想闪亮,但王心成依然想“逃避”繁琐复杂的大学申请过程。
“因为我要写很多文书。在我看来,写文书的过程相当于是在梳理自己、表达自己,甚至是宣传或者炫耀自己。我不喜欢谈论已有的成就,我喜欢去接受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然而,在与大学升学辅导老师刘宴妮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的讨论、沟通中,王心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不是要准备文书,我可能不会真正坐下来回想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尝试。这是一次真正的、与自己的对话。当我完成了这些内容的梳理,我也明白了我是如何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我究竟要去往哪里。”
此刻,回忆起大学申请的过程,王心成充满感激,他说:
“如果说大学申请的意义占5%,那么另外95%就是在与宴妮老师的沟通和我自己的反思中,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道德理念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
鼎石经济学教师Jeffery Heitmann曾赞扬王心成的敏锐,认为他:真诚而富有反思能力,能够在喧嚣中看清事物本质。
面对名校的光环,家人的期待,学业的压力,如何在在众多选择中,保持诚实和警醒,是每个青少年进入成人社会前都要经过的试炼。
对此,王心成分享了他的观察与体会,他说:“瞄一个大学去准备,去规划时间与精力并不难,也许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这有风险,风险就是这个过程中你可能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人设,而这个人设到大学以后还要再维持四年。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的话,在一个并不适合的环境下会很痛苦,也很难把书读下去。”
正如美国波士顿地区知名大学 Tufts(塔夫茨)的招生博客中指出的那样,“大学搜索的本质在于找到与你自身需求和兴趣相契合的学校。”
所以,不是选择一个大学去“适配”它,而是主动、持续、深入地探索自己,明白自己的所爱、坚持自己的理想,然后,再去寻找属于“我的”大学。
“探索自己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复杂曲折。人们常常对结论充满热情,却忽视过程的坎坷与矛盾。
在王心成看来,认识自身的热爱和独特性至关重要,因为:“了解这些特性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试图过一种不属于自己的生活。”
就像那场他曾提到的“赛车比赛”,“生活中并不只有柏油大道,越过山谷或者穿过人迹罕至的小巷也可以到达终点。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绕道而行’,选择独属于你,而不是适用于整个社会或其他人的路径。最终,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到达终点的速度比赛车还要快。因为赛车太大了,无法进入山谷。”
也许,认清自己是谁的那一刻,胜利就已经来到。
访谈过程中,王心成多次用“如果”构建一种可能,一种更理想的、他人的处境,一种更包容、公平的社会氛围。
他总是在反思,在思考,他的叙事从不围绕自己展开,需要多次询问,反复探查,才能触摸到他“平静宽和”下的起伏。
但是,在一些时刻,王心成又是锋利而尖锐的,他毫不回避对“宏大问题”的关注,可以自然地、毫不羞涩地说出“我想改变这个世界”,乐于分享,积极学习,不怕试错。
对于拥有10年国画习练经验的王心成来说,成长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次绘画的过程?山水的铺陈描绘固然重要,但克制与留白才是一幅画作的灵魂。
此刻,大学录取结果只是一个阶段的纪念,王心成依然对未来保持热忱和勇气,他相信,在眼前的山脉和河流之外,还有更多事情等待发生。
版权声明:本文文字、图片、设计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免费导航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挪用。